农业科技最不容易出真成果,原因在于一项试验受多种因素制约,“土、肥、水、种、密、保、管、工”,外加光照、气温和季风等,都是影响因素,这些因素很难精确控制,其结果很难量化验证。因些,完成一项有价值的农业科研成果,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试验、做大量的统计分析、经过长期的生产检验。科学家需要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清贫,坐得了冷板凳。袁老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,这已经很不容易了,其它的成果都是成名之后的浮云。
有的地方推行喷叶面肥、种龙葵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,这个我真的不信。从百度查了一下,确实有通过喷叶面肥抑制作物对土壤重金属吸收、种龙葵从土壤中带走重金属的论文,但研究者并非权威机构、权威专家,鉴于目前研究机构对研究人员的考评晋升机制,一些人为了出成果发论文不顾学术道德的事很常见,其研究的严谨性令人严重质疑。
姑且假设研究成果可信,让我们对地方采纳相关成果的合理性来做一下推理。关于叶面肥抑制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。市场上叶面肥的种类成千上万,成份各不相同,是不是得用和研究者所用的成份一样的叶面肥才能保障有效?假如地方推行的叶面肥来自市场招标采购,随意性很强,没有做过专门的试验,如何证明有效?
关于种植龙葵从土壤中带走重金属。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是哪一种?在土壤中是怎样分布的?龙葵的根系在土壤中是怎样分布的?龙葵的根系能到达什么范围?吸走哪一种、多大比例的重金属?其可行性有无专业机构论证?
按照《农业技术推广法》,农业技术推广应遵循实验、示范、推广三步走的原则,推行喷叶面肥、种龙葵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,是否符合法律规定?
感觉“喷叶面肥、种龙葵能防土壤重金属污染”,和熟鸡蛋返生孵小鸡,有异曲同工之处。